全球音乐节停办60多场:投资成本飙升40%,音乐节如何生存下去?
日前,河流音乐节临近突然通知延期,据不完全统计,这是中国今年第21个取消或延期的音乐节。截至目前,包括迷笛、星巢秘境等多年音乐节IP,以及广州文化音乐节、宁波鲜氧音乐季、任意门音乐嘉年华等较年轻的音乐节均已官宣延期。
音乐节取消的现象不仅在国内频发,在国外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在美国,有10个知名音乐节先后宣布取消,其中包括已经举办了40年的河湾音乐节(Riverbend Festival),办了十年的萤火虫音乐节(Firefly Music Festival)。
在英国,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1个音乐节宣布取消、暂停或延期,有的音乐节甚至永久性停办。对此,英国独立音乐节协会警告,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英国今年可能将会有100个音乐节消失。
2024年以来,“取消”成了全球音乐节市场的热词。
1 音乐节大面积停办的原因?
投资成本飙升:多位音乐节组织者透露,2023年以来,音乐节主办成本上涨了30%至40%,其中包括艺人的演出成本上升,许多音乐节在门票全部售罄的情况下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消费力减弱:全球经济的低迷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消费者对音乐节门票价格上涨的敏感度增加,对于是否参加音乐节变得更加慎重。同时,高票价与低体验的矛盾愈发严重,让许多消费者开始质疑音乐节的价值和意义。
气候变化影响:音乐节通常在户外举办,因此很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不久前,原定于西安举行的丝路音乐节就因天气原因不得不取消。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有50个知名音乐节受气候变化影响,先后取消、延期或中断。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和不可预测。
“举报潮”掀起:端午节前夕,包括河流音乐节、回声朋克音乐节、原力岛科技音乐节等演出因不可抗力被临时取消、合并,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被指向了“举报”。相较于恶意诋毁,带来实际影响的“举报”行为,显然更令主办方及乐迷感到无所适从。举报者多为以歌词、时长、演出文化等相关氛围为举报因素。而金属乐等现场文化气质浓郁、审美较为小众的垂类演出时常最先“中招”。
不管是演出诈骗还是黄牛问题等,均在消费者举报、投诉下得到解决,诸如演出现场饮水、卫生间、交通等问题也在监督下改进。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合法、合规、合理的投诉举报,倒逼演出市场的规范化。但与此同时,滥用消费者权利、恶意竞争举报的现象也愈加普遍,让市场陷入混乱。
2 音乐节如何存活?
在过度的竞争与激烈的洗牌中如何存活,成为当下音乐节面临的头个难题。
一方面,嘉宾出场费的递增直接抬高了举办成本,如何在保证阵容与体验品质的同时,不做亏本的买卖?与地方文旅合作显然是最优的选项,但在个别时候,也意味着将一部分挑选阵容的权力让渡出去。
对于举报频发的现象,主办方需要针对音乐节的票价、现场管理、周边影响进行更加全面的考量,同时还要兼顾演出效果和观众体验。而消费者也需要支持强实名杜绝黄牛、更好地配合相关管理规定,理性对待举报现象。
另一方面,因不可抗力如天气情况等因素被“改写”阵容、乃至取消演出的现象也频有发生。承担场地预付费用、乐队违约金的主办方,需要怀揣不小的勇气才能重整旗鼓。音乐节的生存面临不小的压力。
与此同时,多地持续发布相应利好政策。比如5月28日,海南省出台的《海南省进一步促进文体旅商展联动扩大消费若干措施》调整优化措施,其中第一条便是支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调高观众人数要求门槛并设置岛外观众占比条件,引导主办方举办更大规模的演唱会、音乐节。而国外,据了解,英国独立音乐节协会要求英国政府将音乐节门票销售的增值税从20%暂时降低到5%,为期三年,协会相信这一变化将有助于重建现场音乐节以及恢复行业。
2024年音乐节“阵亡”的速度没有放缓的迹象,音乐节的生存仍面临压力。但是我们仍然要怀揣希望,音乐节应追求文化内涵和长期发展,提高整体质量,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来源:道略演艺。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