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演唱会热潮又起,如何利用演出经济激活一座城?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票房近146亿,创历史新高;大型演唱会场次达2400场以上,观演总人次超2000万 。不得不说,演出经济是贯穿2023年的消费热点之一。当前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只在本地观看演出,而是选择“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演出经济”的杠杆效应和溢出效应凸显,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新流量密码。那么,一个城市如何才能做大演出经济?
01 演出的溢出效应凸显,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
观看演出构建了一幕幕新的消费场景,其经济效益不止于演出现场的门票收入,还有紧密相关的新场景消费收入。一场演唱会的直接收入只是演唱会的门票收入,但它以巨大的人流量带动了出行、住宿、餐饮以及荧光棒、手牌、荧光发箍、荧光手环、彩色脸贴、文化衫、玩具等应援产品销售猛增。这是演唱会带来的新消费场景。
集中时段的出行,是到达或离开观演现场的必选场景,住宿是跨城观演者的必选场景,演出场馆周边餐饮是观演者提升休闲生活品质的常选场景,而手持或穿戴应援产品则是适应观演氛围的常选场景。
据媒体报道,2023年10月12日—15日,周杰伦在上海体育场连开4场演唱会,吸引10余万名歌迷现场观演。这期间,上海市酒店的搜索热度位居全国前三位,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涨约80%,体育场周边多家酒店提前几天就已售罄。与此同时,演唱会场馆也成为打车出行订单增幅最快的区域,上海区域打车出行需求同比上涨超过70%,前往上海体育场的出行需求同比涨幅达300%,往返机场、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的需求同比增加超过110%。
观演人群短期内高密度的跨城流动,为演出举办城市带来了可观的文旅收入。《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数据显示,五月天、任贤齐、刘若英等知名歌手的北京演唱会跨城观演的观众均超40%,而周杰伦呼和浩特演唱会跨城观众超过70%。这些跨城观演的观众并非单纯为观演而来,“看一场演出,游一座城”是许多人的新休闲组合计划,“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了文旅消费的新风尚。多地统计表明,演唱会期间的旅游收入可达到相近假期的数倍。
除了大型演出带来丰厚的溢出效应,日常小型演出把人们引出家门,带活了城市的人气,也拉动了消费。无论是作为家庭成员的文化建设项目还是同事朋友的社交活动,往往都伴随着逛街、就餐等休闲消费,抑或还伴随着近距离的小游园活动。即使是单个人为了放松去观演,往往也会顺便在外吃个饭。可见,日常演出对于活跃城市经济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02 加强演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演出活动硬件供给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演出市场的繁荣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相继出台多重利好政策鼓励和引导演出经济的发展。
例如,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举办一场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活动,视演出营业收入情况,举办方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政策奖励。实施这类奖励政策的城市不在少数。
《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将音乐节作为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的主打文化产品,一时间就出现了德州麦浪音乐节、潍坊新国潮音乐嘉年华、济南新青年音乐节、淄博向阳花音乐节等数个音乐节。北京首次将“着力打造‘演艺之都’”写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石家庄市高调宣布打造中国“摇滚之城”。
演艺繁荣计划以演艺场所可供为前提,这是发展演出经济的基础设施。虽然从省城到县城都建有体育场馆可供举办大型演唱会,但其座位舒适度与观众的观演需求尚有距离,而其他品类的演出所需场馆更是普遍供给不足。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举办频次是有限的,小型的、多样态、多品类的演出则是经常性的,它像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及城市的各个区域、紧邻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场所,渗透进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大型演出所需场馆相比,这些小型场馆不只是空间规模变小,还需适应观众对于沉浸式观演的需求。
作为基础设施的场馆建设,需考虑演艺品类的创新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多提供一些主题性、特色类的演艺新空间。虽然修建场馆不一定完全由政府包揽,但地方政府理应制订基于繁荣城市演艺市场的一揽子场馆建设规划,提前布局,引导市场主体投入兴建。
03 提升本土创作水平,增强市场“造血”功能
一座城市的演出市场能否持续繁荣,有赖于内外两方面的资源供给:外部的演出资源包括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以及专题性全国巡演,内部的演出资源则是指本土演艺队伍及其创作的文艺作品。这两方面演艺资源的有效供给都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管理。
外部演出资源的引进,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合理规划和有效组织。就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鼓励企业组织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对企业组织和申办大型演出活动简化行政审批,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更便捷的服务,对大型演出活动的举办方实施政策奖励,也可以加大对演出运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推动演出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以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明星到本地举办演唱会,包括对演唱会举办的节奏管理、票务管理、观演秩序管理等,让演艺明星对演唱会举办地有良好的演出体验,进而赢得演艺圈内的口碑传播效应。
内部演出资源的培育和挖掘,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内容创作环境和扶持政策,推进本土创作水平的提升。一个城市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必须依靠不同品类的常态化演出市场的支撑,这些常态化演出市场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出高质量作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演出市场的管理者,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放手,划定行政权力的边界,尊重和保障创作者的文艺作品生产主体地位,为其营造宽松的内容创作环境和多元的大众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并协助文艺团体、文旅企业引进优秀的编导和演员,全面提升本土创作队伍和作品水平。这两方面的举措旨在增强本地演艺市场的“造血”功能,让源源不断的作品供给撑起演出市场的繁荣。
观看演出是一种兴趣的满足,而兴趣的满足不是一次性的,它具有持续性,基于观演兴趣的消费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性消费。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想促进演出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软硬服务条件,助推本地演出市场的人气聚集。
(内容来源: 文化热线,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