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文旅融合发展成为重点工作,计划这样做
    时间:2023-02-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量:      分享: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2023年各地的重点工作内容。多地提出,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1

    立足文旅助推精神文明建设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文旅文创融合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安排2023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要加快提振市场信心,全面促进消费增长,促进商贸、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尽快恢复。2023年河南要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高质量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院新院、省美术馆新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夏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殷商文化等研究阐释,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加快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城市书房等建设,打造书香河南。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武汉、宜昌、十堰等地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打造“15分钟文化圈”,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争取长江国家博物馆落户湖北;办好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亮丽文化名片,弘扬璀璨荆楚文化。


    2

    深挖特色优势资源 

    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开展重点文旅产业链三年行动,实施“文化陕西”品牌培育计划,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推进西北出版物流基地、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建设。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革命文化、都市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情特质,着力构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旅板块,办好西安国际文创产品创意大赛等活动,加快推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恢复增长。

    过去五年,北京携手张家口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冬奥会成功举办后,制定加快后奥运经济发展意见,加强冬奥遗产综合利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加速推进。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下一步,河北将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打造旅游强省。实施冰雪运动、冰雪文旅、冰雪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冬奥场馆市场化开发,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等建设,构建环京津旅游风景道体系,建成一批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唐山办好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休闲度假新时尚。


    3

    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的四川两会,推动跨区域文旅融合成为热点话题。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四川将加快建设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名牌建设。以九寨沟—黄龙、三星堆—金沙遗址、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重点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大渡河、安宁河等旅游风景道。用好绿色红色特色资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出台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旅游交通环线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快旅慢游”交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区两带”旅游度假集群,支持西昌邛海、天府青城、峨秀湖等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田园风光、乡村度假、休闲农业、旅游演艺等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推出一批冬季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冰雪运动。加快海螺沟、王岗坪等景区恢复开放和提档升级。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要重点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集聚文化创意、研学旅居、商务会奖、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塑造“烟雨徽州”文化映象,感召更多年轻人会聚创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统稿:韩洁,参与采写:张莹莹、瞿祥涛、秦毅、李秋云、范海刚、付远书、孔令晖)


    地方代表委员声音






    积极参与构建巴蜀文旅走廊 

    推动跨区域文旅融合


    四川省人大代表、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  李  炜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川将加快建设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让文旅从业者倍感振奋。建议支持资阳构建巴蜀文旅走廊,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借势巴蜀文旅走廊建设,积极打造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加快推进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建设成渝中部崛起示范区贡献资阳文旅力量。

    成德眉资文旅同城化发展成果引人关注。过去一年,资阳与成都、德阳、眉山共同召开2022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合作组会议,联动成立成德眉资文旅联盟和成德眉资研学合作委员会。同时积极参与四城共同打造的11条精品旅游线路推荐,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旅游寒冬”守住了线下近郊游的温暖。此外,资阳还联合成都、德阳、眉山图书馆共享数字资源,在线上共享“天府文化”,并通过联合举办“阅读+”“天府人文之声”阅读推广活动、“成都都市圈”首届文艺精品展等互动活动,让四座城市的联系愈发紧密起来。

    2023年,将继续实施区域协同工程,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未来,资阳还将多维度推进成德眉资及重庆其他区域合作。例如,推动成德眉资和重庆荣昌、潼南等文旅企业的合作,共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成都东部精品旅游线路、川渝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和川渝石窟走廊,共同开展文化交流和招商宣传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演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交流合作,深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馆际合作。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采访整理)


    文旅产业复苏过程中

    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大有可为


    河北省人大代表、康旅控股集团董事长  刘江敏


    今年春节期间,河北各地尤其革命圣地西柏坡及周边乡村旅游红红火火,由康旅控股集团在西柏坡腹地柏里村原址上打造的柏里水乡度假区也推出了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首个大型活动“柏里水乡过大年”,市场反响热烈,效果超出预期。文旅产业复苏过程中,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大有可为。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一定要因地制宜地研究整合乡村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山水林田湖资源、农业产品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等,根据资源禀赋和特点,形成一乡一品、一乡一策,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文旅康养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以“特色、品牌、高端”吸引更多游客,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新时尚。

    河北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已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要求,必须结合新需求、新样态、新赛道重塑产业,持续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

    此外,建议将“一带两园”建设提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一带”即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两园”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带两园”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基本涵盖了河北全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省内9个地市59个县211个乡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省内5市1区21个县45个乡镇。“一带两园”建设将大大拉动相关地区尤其是沿线广大乡村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农文旅深入融合、实现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建设,发挥重大的支撑作用。

     (范海刚 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采访整理)


    推动乡村“五美”深融合深挖潜


    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艺术学院院长  徐青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就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等作出论述。新时代乡村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立足新起点,美丽乡村建设应着力推动生态之美、文脉之美、产业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五美”融合发展,真正让广袤乡村宜居宜业、和美和谐,让乡村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之美是乡村之美的核心气质。让乡村田园风光展现生态和谐、朴实盎然的风韵,是中华文明在精神深处的“寻根之旅”,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根基。

    不同区域、不同风俗下乡村文脉各具特色,但都是中国精神、中国符号与中国气质的表征。这些因素通过建筑、环境、生活方式、生态意识系统等反映出来,因此发掘、弘扬乡村文脉之美的丰厚内涵,赋能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乡村资源优势需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生态富集、文脉渊深等要素,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助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美的新发展格局。

    乡村作为自然生态、乡土文脉的积淀地、承载地,其建设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基础设施,还要立根铸魂。一方面,要推动乡村群文发展和公共服务建设、健全,同时,应注重吸引新乡村成员,使其成为新业态的经营者、受益者,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带来乡村文化美、生活美。

    乡村“五美”如何深融合、深挖潜?建议搭建新型乡村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产业环境的有机融合平台,构建兼具自然特征、乡土特性和时代特质的现代乡村生活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使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采访整理)


    建议加快非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创作部主任  潘雨茜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是天然优质的旅游资源,两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非遗资源已然成为拉动中国文旅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西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东盟各国也在大力发展非遗文旅项目。为此,广西的文化旅游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与东盟国家携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全域旅游线路开发、文创产业、招商引资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进跨境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与东盟各国的非遗交流交往,打造一批跨境非遗文旅品牌,争取进入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创新的规划蓝图,推动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向外走”建设发展。

    建议广西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依托“壮族三月三”,每年举办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来激活跨境非遗文旅产业。同时,创新旅游消费模式,使“壮族三月三”成为具有广西特色、在全国和东南亚各国具有影响力、年轻人喜欢的民族节庆,服务于广西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建议加快非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旅跨境劳务合作与跨区域合作平台的建设等。例如建立中国—东盟非遗展示馆、非遗特色街、跨境非遗旅游线路和跨境创意文化园,打造集食、住、行、游、购、娱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旅游热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用于非遗基地创建,文旅演艺研发、人才培养、品牌建设、景区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规划等,促进非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采访整理)


    做好两个“创”,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河南省人大代表、商丘文旅投副总经理、商丘古城文旅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  鲁  玉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即要做好两个“创”,一是创造性转化,二是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需要立足特色,把传统文化用起来。河南商丘素有“殷商之源”“汉兴之地”文化之称,在这里,永城市民政局与芒砀山旅游区景区一起打造“婚俗改革实验点”,用汉礼仪式为新人结婚进行“登记”。新人可以在领证后体验一场穿越千年的汉婚礼,游客和家人在为新人祝福的同时,也着汉服、食汉宴、赏汉舞,沉浸式体验汉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生活。

    创新性发展,包括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随着元宇宙技术与文旅领域的飞速发展与结合,商丘博物馆在文物布展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原本静止的文物“活”起来。观众参观体验之后,还能把有壁画元素的创意丝巾、抱枕等文创产品带回家。现场体验感有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有了,颇具文化创意的日常用品也有了,这就是对历史文物活化、具象化,让文物文化“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全面部署,河南省也在文旅文创融合方面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这都为商丘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文化报,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