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剧场深植于城市:演出瞬时流量达2000人,新空间正撬动演艺市场
作者|张芝萌 青小南
来源 | 青岛宣传
“世界是个剧场”。莎士比亚的这个比喻,用在当下的城市身上,好像也颇为贴切——在青岛,越来越多没有“围墙”的剧场正悄然生长,奉上“城市也是一个剧场”的一幕幕精彩表演。
城市深处,在烟火气十足的里院内,大海之滨,在万国风情的太平角,一处处庭院正变身开放式剧场,古老的建筑化身背景舞台,演员和观众“穿越”时空界限,在跌宕的剧情里“互动聊天”……
在电影《哈利波特》里,通过9¾站台,人就能从现实世界通往魔法之境。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也正成为“9¾站台”,带领人们从凡俗的生活通往高雅的艺术世界。
01“拆掉”剧场的围墙,在建筑的“身体”上造梦
四方舞台,人间戏场。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认知里,专业剧场才是各类演出的载体。没有标准的舞台、高配的音响灯光、容纳上千人的席位……与“标配”的传统剧场相比,庭院如何“演艺”?
所有空间都是表演空间。
走进传统剧场,观众目之所及往往是观众席和帷幕尚未拉开的舞台,空间布局相对固定。而走进庭院,区域划分没有一定之规,方寸之间,小而精的院落,有韵味的老建筑,空间可塑性强,可填充的内容灵活多元。
在太平角18号艺术中心,原创话剧《幸福去哪儿了》吸引了200余名观众,院内建筑、吧台、绿植等间隔出多个表演空间,构建不同的故事背景,演员穿梭院中,走到哪儿演到哪儿;黄岛路17号,青岛里院中少有的四层建筑,成为舞剧《百年中山路》的舞台,里院自带的生活感和烟火气,让观众沉浸在上世纪的生活场景中……
自带“造梦”的戏剧基因。
青岛历史城区的欧式庭院和里院,如珍珠般散落,不少庭院自带一个世纪的历史流量,本身就是青岛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静默无言,也能引人遐想。
地处黄县路12号的米黄色楼房,是老舍先生写下《骆驼祥子》的地方,也是话剧《寻找老舍先生》的缘起;始建于1901年的安娜别墅是一幢百年洋房,如今成为见证爱情的浪漫地标,自然也是上演音乐剧《爱情绽放》的不二之选……
“一庭一文化、一院一特色”,是青岛庭院演艺的“创作逻辑”,打造了独具特色文化庭院IP。穿越历史的烟云,轻拂岁月的尘埃,庭院向纷至沓来的观众讲述着这一隅的“独家故事”。
02做“剧中人”,打破戏剧的“第四堵墙”
身穿长褂的说书先生、头戴瓜皮帽的店小二、手挎竹篮的卖花女……如果你偶然经过黄县路,会不由自主进入剧情,跟演员一起《寻找老舍先生》;去中心化的舞台布局,360度全视角,在一个个故事里,你可以变身夺月战士,和《月亮 月亮》的演员一起投入角色之中……
从“镜框式”到“环境式”。
在传统演出中,舞台是镜框式的,演员在里、观众在外,你演、我看,界限分明。除去物理空间的三面实体墙,观众与演员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第四堵墙”。而庭院演艺偏向“环境式”,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打破了这堵墙。
从“看客心”到“剧中人”。
很多网友感慨:“谁能想到,在平康五里,18分钟的演出让我重回老青岛的记忆里”“观众还有角色扮演,互动区还分e人和i人,代入感很强”……
当下,很多人不满足于当一个普通观众,更渴望被带入故事,在一个个或温情、或热血、或浪漫的故事中跳进跳出,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体验成为戏剧一部分的自己。置身开放式场景,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梭其中的参与者,成为“剧中人”。
03充盈“空的空间”,让有人经过的地方成为剧场
有人说,场域变化是当今艺术发展最大的变化之一,不少城市都在演艺空间上反复“研磨”。
在上海,距外滩不远,一幢名为亚洲大厦的写字楼,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闲置办公室到新晋文化地标的转变——这里成为全国演出密度最高的场所,20余台不同类型演出同时展开,全年演出2418场,高峰时瞬时流量达2000人。
在北京,市民游客熟悉的天桥,从非标准剧场的公共空间转换为专业的演出场地。2023年,天桥艺术中心共上演剧目211部,演出场次968场,总票房达到1.6亿元。
如何充盈“空的空间”,正映射着演艺产业的新趋势。
打造演艺新空间,将隶属不同层面的“舒适物”放在一起。
和庭院一样,在很多城市的咖啡馆、茶馆、书店等空间,悄然兴起一种新潮流:白天商业业态,晚上演艺舞台,“双业态”乃至“多业态”灵活切换,聚集不同人群,叠加多元体验。这些“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成为城市竞逐的新赛道。
2019年,上海首推《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满足演出场次每年不低于50场等指标,便可将写字楼、商场、园区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迄今,正式授牌的“演艺新空间”超过100家。2024年,北京将“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不久前,青岛对市南龙马社、崂山铭海堂演艺、市北和达大红礼娱演艺、城阳开心麻花等一批演艺新空间进行重点推介,推出青岛演艺新空间名录。
让“边角”成为剧场,城市的多元文化不应被混凝土凝固。
长期以来,演艺被视为文娱产业里的“传统行业”,它的场所较为固定,经营模式趋于成熟。“演艺新空间”的出现,拓展了演艺的时空、文商旅融合的消费场景,这背后亦是一座城市跃动着的更开放亲民、更好看好玩的“文化心脏”。
作为大型剧场的补充,这些演艺新空间往往置身街头巷尾、商场、办公楼、创意园区,最常见的有两三百个座位,不乏只有几十个座位的迷你空间。其兼具灵活性、多样性,嵌入城市的“边边角角”,抬脚能到、就近满足不同人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04 演艺空间,如何撬动文化演出市场
眼下,演艺经济火爆,而做大演艺市场的一个前提,正是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效的硬件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不禁要思索:一座城市需要怎样的演艺空间布局,如何用它撬动更大的文化演出市场?
看一大一小。
纵观百老汇、伦敦西区等世界知名戏剧中心,其剧场生态是一个牢固的金字塔结构,塔尖是金字招牌的大剧场,底端是那些藏在咖啡店、酒吧、地下室里的小剧场。比如在纽约,百老汇、外百老汇以及外外百老汇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构成了纽约剧场的丰富性,正是在这丰富性之上,才有了百老汇演艺市场的持续繁荣。
一座城市演艺场所的数量、布局、层次映射着其文化供给和资源配置能力。在青岛,青岛大剧院、凤凰之声大剧院等一批能容纳千人以上的较大容量、较强承载力的专业剧院,构建了高端、专业的演艺布局;开心麻花大剧院“演艺新空间”、龙马戏剧社等容纳上百人的小剧院,让青岛剧场布局形成趋于合理的梯形结构,市场供给更均衡。
看一点一面。
长远看,一座城市里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不仅是当地居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也应成为这个街区乃至这座城市最有魅力、最长久的“?力场”。
以上海亚洲大厦所在的人民广场为中心,1.5平方公里内,包括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亚洲大厦等在内的25个专业剧场、46个演艺新空间,构成了一个横向伸展的“演艺街区”,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核心所在。同样的,百老汇是纽约歌舞剧的代名词,西区代指伦敦戏剧业,秋叶原代指东京动漫业,好莱坞等同于洛杉矶影视业。其发展规律都是以一处空间为原点,扩至四周,打造成为文化聚集区,进而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制高点。
看“仅此一站”。
能不能想象,一部剧在一座剧场连演几十年,让观众为了一部戏千里迢迢奔赴一座城?这背后的解题之道在驻场演出。当下,很多演艺空间偏商铺式的运营模式,今天这个剧团来,明日那个剧团演,缺少常态化、高频次的驻场演出,很难孵化出更高价值的IP,打造价值更大的产业链。
在纽约等世界级演艺中心,大部分剧场都是驻场式演出模式,热门驻场演出吸引观众“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比如在伦敦,阿加莎推理剧《捕鼠器》在圣马丁剧院连演了72年,堪称英国伦敦地标式演出,这一IP和其衍生的系列产品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在上海,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驻演8年已累计演出超2000场,项目总收入超5.2亿元,近六成观众来自其他城市。
在演出场地之外,能不能打造出“仅此一站”的驻演,更考验着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汇聚、作品的积累、业态的革新。
“庭院深深”,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做大流量,并以大流量创造高能量,也许这正是一座城市演艺的“魔法”所在。
(内容来源:青岛宣传。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