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新生活’代名词?
    时间:2024-03-11      来源:广振智库       浏览量:      分享:

    来源 | 广振智库

          2024年开年以来,全国多地演出市场迎来“开门红”,一批“小而美”的小剧场演出以沉浸式体验为卖点,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选择。不仅如此,小剧场演出还走进顶级商圈,成为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动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演艺市场不断复苏,场次、观众、票房均达到历史新高。2024年元旦假期北京153个剧场共计举办营业性演出268台807场,吸引观众超21.6万人次,票房收入约5353.8万元,同比2023年增长442.8%。

          一批“小而美”的小剧场演出以沉浸式体验为卖点,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选择。不仅如此,小剧场演出还走进顶级商圈,成为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动力。

          由深圳新锐创作团体爪马戏剧社打造的《玩家THE LIFE》,今年入驻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已上演超过100场。颠覆性的观演体验,吸引了粉丝从香港、澳门前往深圳追剧,“拉着行李箱来看戏”的现象也出现在了小剧场。

          01 什么是「沉浸式小剧场」

          所谓「沉浸式小剧场」,就是在一部剧场演出中,参与者既是观众,也是「群演」。你可以主动探索剧情,与演员们同台「飙戏」,拿起道具翻看,甚至可以引领演员和其他观众发展出新的剧情线索,左右故事结局的走向。不过,当「戏精」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沉浸式小剧场」里跑几个小时「龙套」,要支付400-1000元不等的「出场费」,那么这出「戏」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与狼人杀、剧本杀一样,「沉浸式小剧场」也是「舶来品」,它可以追溯至数十年之前的美国——1960年代,百老汇标准式的「只允许观众提前半小时入场,演出结束后恨不得把他们马上踢出剧场」的模式渐渐让观众群体和戏剧从业者们心生厌烦,于是纽约的一批戏剧颠覆者们发展出环境戏剧(Environmental Theatre)、偶发戏剧(Happening)、互动戏剧(Interactive Theatre)等形式,对于传统戏剧的剧院场地、情节架构以及观剧行为提出挑战。

          这一阶段可以视为是「沉浸式小剧场」的开端,也涌现出一些大胆而创新的先行者。比如美国芝加哥的步旅剧团(Walkabout Theater)数次将他们的作品搬到公园、洗衣房,甚至公共厕所中进行演出;1985年的百老汇音乐剧《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则为观众赋予「决定权」,允许大家在中场休息期间投票选出七个结局中的一个。

          然而受限于成本、技术条件和观众接受度等多种原因,「沉浸式小剧场」在几十年来一直只作为一种小众的实验性艺术形式而存在。直到2011年,英国实验戏剧公司Punchdrunk以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为蓝本,将上世纪的装置艺术与肢体戏剧、视觉戏剧予以交融,在纽约曼哈顿制作出一部名为《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的戏剧,观众们只需戴上一只面具,便可在这幢占地整整9000平方米的复古豪华酒店中亲历三个小时的「第二人生」。

          《不眠之夜》在当年给所有观众带来的感受,可以用「前所未有的震撼」来形容:七层楼的酒店被划分为足足100多个小场景,囊括了宴会厅、小酒馆、糖果店、殡仪馆等等,去到哪里、看到什么样的故事,选择权完全在你手中;整部剧没有对白,演员们全靠细微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演绎所有情绪表达与人物关系;更为绝妙的是,《不眠之夜》将故事打乱顺序进行碎片化处理,观众需要提炼并重构自己所经历的情节,这也使得每一位观者的每一次经历和理解都是完全不同、无法复制的。

          2016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将北京西路上的一栋废弃建筑改建为6层楼、10000平方米的「麦金侬酒店」,成为《不眠之夜》中国版的演出场所。据相关数据显示,上海版《不眠之夜》迄今已连续演出超过1400场,观演人次逾44万,平均上座率高达95%。

          02「沉浸式小剧场」为何火爆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沉浸式小剧场」,你会发现它早已不再是小众实验性艺术形式,正在成为新兴的大众文化现象——

          在并无浓厚戏剧文化的国内年轻人群体中,「沉浸式小剧场」能取得如此「气候」离不开诸如《不眠之夜》这种优秀作品的「破圈」效应,也受到了人们娱乐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但迎合了当代消费者们更为深层的精神诉求,可能才是它能够从星火趋向燎原的根本原因。

          与传统戏剧相比,「沉浸式小剧场」不仅完成了一次空间从固定到流动、剧本从单线到多线的革命性迭代,也给予了观众们超出视觉以外的多重感官体验和参与故事、左右剧情的主动权。

          03「沉浸式小剧场」促进文旅消费

          目前,像这样有活力的小剧场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演艺+体验”的新场景,成为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动能。沉浸式观剧体验催生了更高水平的剧本创作、导演调度和演员表演。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与主创团队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演出的兴趣和认可。

          据初步统计,2023年上海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5030场,观众约2477.9万人次,票房收入约32.2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15.6%、43.9%和61.5%。其中,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共计118个项目194场,项目数和总场次超过2019年60%以上。如此众多的文化演艺项目,不仅孵化了编剧、导演、表演形成相关产业,引领年轻导演和演员从上海走向全国,也带动了演出本身的灯光、舞美、制作形成相对完整的演艺生态链。观剧人数也从过去的不到2000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2470万人,观剧的观众中30%—40%来自长三角非上海地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修订发布并将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演艺业、沉浸体验、数字文化产品开发等位列鼓励类目录。随着演艺市场新型业态加速发展和传统业态提质升级,将促进各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演艺市场经济空间广阔。

          这种对新场景、新空间的鼓励,不仅激活了文化消费,也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这一批热爱时尚、追赶潮流的观众,也是当下的消费主力,对文旅消费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演艺市场的蓬勃发展,文化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各地纷纷推陈出新,鼓励演艺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合作,创造更多多元化的演艺形式。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需求、观众的喜好形成了良性循环,为演艺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质的驻场演出,甚至可以为一座城市打造全新的文旅IP。

    (内容来源:广振智库,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