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如何更好地与现代观众共鸣?
    时间:2024-02-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量:      分享:

            近期,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网络上“火”出圈。小生反串营造出亦庄亦谐的气质,引得一众网友惊呼天人。如果说观众对其中“异样男友力”的追捧多少带有不甚理智的成分,那么,随后对“老祖宗审美”一边倒式的折服与仰慕,反映出的却是现代观众对传统文化自然流露的文化自觉与审美认同。戏曲中司空见惯的反串表演为何能够意外出圈?“老祖宗的审美”为何能够直击青年观众的欣赏要害?隐含其后的正是传统戏曲艺术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与现代观众共鸣这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舞台艺术要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其诉求是要与观众形成深度且具黏性的观演链接。然而,一说到戏曲,年轻观众往往将它与古老、缓慢甚至陈旧关联在一起。戏曲与一些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简单归结为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与成见。打破这种认知偏见,架通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之间的桥梁,可以从情感、形式与媒介三个方面着力。

            纵观古今经典的戏曲作品,无不是在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上做到了极致化的艺术追求。关注与贴近观众的情感诉求,努力实现与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是戏曲走近观众的基础。昆曲《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越剧《梁祝》“十八里相送到长亭”,不仅将中国人表达爱情时那种含蓄而炽热、隐晦又大胆的特质描写得出神入化,而且推向了超越生死的浪漫主义想象。此外,忠义之情也是传统戏曲着力书写的对象,像京剧《七侠五义》《千秋忠烈》、豫剧《程婴救孤》、晋剧《傅山进京》等。实际上,传统剧目中大量老生戏、袍带戏都离不开对此类情感的表现。这些情感植根于中国漫长而深厚的农耕文明,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更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成为几近奢侈的行为。于是,走进剧场完成一次真实唯美又艺术化的情感体验,成为现代观众观赏戏曲的重要原因。由此,戏曲创作要始终遵循情感至上的艺术规律,努力将外部冲突有效转化为内心情感,做到以情怡人、以情悦人、以情动人。一旦偏离了对情感表达的追求,戏曲创作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到另一个方向:生硬的观念输出与刻板的理论说教。舞台上那些脱离了情感的、六亲不认的角色,观众自然无法与之产生共鸣。

            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无论是音乐唱腔、身段表演,还是舞台美术、服饰装扮,都以一种程式化、虚拟化的方式体现出浓郁的东方美学特征。通过充满东方神韵的外在形式,引领现代观众的视听感受,是戏曲与观众形成审美共鸣的有效途径。以戏曲舞美为例,传统的一桌二椅虽然具有高度凝练的美学和功能意义,但进入现代剧场则会显得体量单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者需要在充分继承形式美学传统的同时,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戏曲舞台展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视听新样式。当下,戏曲舞美已经发展为大舞美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凡是以视觉形式呈现出来的舞美元素,都应该符合东方美学的韵味,空灵写意、含蓄节制,充满现代美感。像昆曲《瞿秋白》的舞美处理,既没有纷繁的道具陈设,也没有过多的色彩修饰,多数场景只有一黑一白两个巨幅景片凝立,有着昼与夜、生与死、光明与信仰、革命与牺牲等多重象征。湖南花鼓戏《夫子正传》开场是一个巨大的藤编“心”字,“心”字中心一点缺失,张夫子就坐在“心”的凹陷处,整幅画面具有高度的隐喻意义。这些生动的案例,显示出当下的戏曲创作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台话语体系,而这种话语体系的进一步明确与巩固,将成为吸引年轻观众审美视线的关键因素。

            艺术形式的生命力与它的传播能力息息相关。民国初年,京剧在戏院和堂会演出时,观赏者不过数十、数百人,唱片技术介入后,瞬间将京剧带进了数万个拥有唱机的中产家庭。直至广播技术的普及,“满城争唱叫天儿”的文字描写才最终成为现实。借助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实现戏曲与观众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是戏曲实现传播、引起观众共鸣的必由之路。相对于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的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传统戏曲似乎还缺少一些主动拥抱新媒介的意识与勇气。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戏曲剧种开始重视戏曲电影的拍摄,努力将舞台艺术与影像技术进行深入的生产融合。像国家京剧院新近推出的《安国夫人》,就是借助先进的LED虚拟拍摄技术制作完成的一部戏曲电影。借助拍摄设备的提取与放大,京剧武戏表演在大银幕上更具视觉冲击力。再如淮剧演员陈澄,是互联网上关注度很高的戏曲演员,不仅个人抖音账号拥有20万粉丝,而且她在B站上的一条演出视频,最高可以达到120万人的点击量,对淮剧艺术推广和青年观众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下,传统戏曲的生存状态仍然谈不上多好,既要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寻找生机,又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校正;既背负着重大的传承使命,又常常显得羸弱无力。对照其他姊妹艺术,像曲艺、话剧、民族舞剧,似乎都比戏曲的发展多了一些不经意间的松弛感。由此,戏曲人需要充分的艺术自觉,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创作作为自身的艺术追求。更重要的是,戏曲人要有充分的艺术自信,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情感真挚、形式新颖、传播便捷的戏曲作品,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我们有理由相信,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出圈仅仅是传统戏曲引爆年轻观众的一个开始。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