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存在“虚假繁荣”吗?
时间:2023-10-20 来源:文旅产业热点观察 浏览量:
分享:
就全国旅游出行8.26亿人次来看,有分析师结合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部分数据,推测假期实际出游人数在3.4亿左右,占国内总人口的比例为24%。所以,全国七成的居民在这个假期是没有旅游的。旅行旅游和接触性消费正常化政策的边际效应趋于递减,旅游经济开始步入市场内生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旅游经济将稳步转入理性繁荣的新阶段。

“史上最火黄金周”刚收官,讨论就开始喧嚣尘上。从某种角度来看,旅游已经成了一个敏感议题:唱多者认为旅游的火爆,代表着国民经济欣欣向荣、我们要对未来有信心。唱空者则坚持认为旅游消费是在降级,粉饰不了经济基本面的疲态。真相到底是什么?口水战是无益的,还是要回归数据进行洞察。
01
中秋国庆旅游实际只有3.4亿人?
“报复性旅游”已是强弩之末
概括而言,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属于“旺丁又旺财”——国内旅游出行人次恢复反超2019年,人均旅游支出也接近全量复苏。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节假日里,最好的成绩了。但如果做进一步拆解,可以看到更关键的问题:旅行者到底有多少人?他们普遍的消费倾向如何?首先,就全国旅游出行8.26亿人次来看,有分析师结合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部分数据,推测假期实际出游人数在3.4亿左右,占国内总人口的比例为24%。其次,在已经出行的旅行者中,只有三成的人属于“出了远门”。中国移动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9月29日至10月6日):可以与之交叉印证的,是高速公路(中短途出行)的流量数据:中秋国庆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达6050万辆,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 22%。这个增速超越了铁路和民航,显示出自驾游的旺盛势头。而且从成本角度来看,越便宜的出行方式就越火爆:自驾>铁路>民航。
今年双节期间,国内部分省份的旅游数据对比五一,已经有所回落:典型代表是四川、湖南和广东,无论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收入,其恢复率都不如之前的五一假期。最严重的是广东,旅游收入(恢复率)回落了10个百分点。另外有媒体报道,三亚和大理今年双节的表现也不算乐观。似乎,官方也在旁敲侧击地释放信号。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节后表示:旅行旅游和接触性消费正常化政策的边际效应趋于递减,旅游经济开始步入市场内生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旅游经济将稳步转入理性繁荣的新阶段。重点是这个词:理性繁荣。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期待,应该降降温了。
02
旅游热的后续乏力早有预兆
四季度“凛冬将至”?

当然,最终现实还是对这一点有所印证,我们以机票价格为例。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023年国庆假期经济舱平均票价超900元,日均票价同比2019年提升13.3%。


也就是说,商旅复苏的红利,酒店早就消化完毕。接下来,他们就要面对冰冷的现实:“报复性出游”已经成为历史、今年也再没有任何节假日加持——酒店只能靠现有的商务客流去存活,且商旅爆发的可能性已经无限趋近于零。这其实就是,“旅游经济开始步入,市场内生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勿谓言之不预也。
03
越过冷酷真相去看未来:回归新常态的旅游市场,还有没有值得关注的增长点?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三点。

这里看两个基本面:一是老年人会越来越多,二是老年人热爱旅游。这里看两组数据:·202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8.7%,已进入轻度老年化社会,且老龄化趋势仍在不断加快。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左右。·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45岁以上中老年旅游者累计出游11.94 亿人次,占据国内旅游客源市场36.81%。其中,65岁以上群体出游人次,较2019年同期提升600万人次、群体占比提升 4.2pct。这意味着,大量高净值老年人旅游用户正在进入市场,且可以接受在旅游淡季错峰出游。这类用户,可能会成为旅游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样看来,新东方今年宣布进军老年人文旅市场,也确实是一步妙棋。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积极引入外国游客的消费力,也确实可以为中国的经济振兴出一份力——尤其是旅游业,已经在今年以来的经济复苏中“证明过自己”。
(本文图文文旅产业热点观察,图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