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音乐剧重回市场,本土音乐剧何去何从?
时间:2023-06-13 来源:深瞳音乐 浏览量:
分享:
海外音乐剧《剧院魅影》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先后在中国巡演,对于中国音乐剧演出行业意义重大。在海外音乐剧重归中国市场之后,本土音乐剧将何去何从?
来源 | 深瞳音乐(ID:deepfocusmusi)一是改编自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的《剧院魅影》中文版于5.5在上海正式首演;二是疫情后首个进入中国剧场的原版音乐剧——法国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2023中国站巡演于5.28在昆山拉开序幕。
这两件事巧合般先后发生,对于中国音乐剧演出行业意义重大,也向我们抛出了一个疑问,在海外音乐剧重归中国市场之后,本土音乐剧将何去何从? 回溯近五年来国产音乐剧发展之路,可以说,由小众走向千家万户,这条路的前半程,走得十分顺遂。
2018年,湖南卫视综艺《声入人心》使阿云嘎、郑云龙、郑棋元等音乐剧演员一举成名,同时也成功推动当时在国内非常小众的“音乐剧”打破圈层,走入大众视野。
2019年是中国音乐剧市场蓬勃发展的一年,国外原版音乐剧大量引进,《芝加哥》《吉屋出租》等百老汇、伦敦西区著名剧目,以及《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法国剧目在国内掀起热潮。
2019年音乐剧共演出2655场,同比增长5.4%,观众同比增长29.5%,票房同比增长37.1%。在这一年,上海文化广场推出“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但在当时,国产音乐剧力量还比较微弱。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演出行业一度停摆,国外演出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国产音乐剧却意外获得机遇。从2020年至2023年,中国国产音乐剧飞速发展,原创剧目如雨后春笋,几年间完成了原版引进-中文版制作-原创制作的发展。2022演出市场票房收入Top20,《赵氏孤儿》《阿波罗尼亚》《人间失格》三部剧目上榜,《阿波罗尼亚》改编自韩国音乐剧,其余两部都是国产原创剧目。
然而在国产音乐剧势头大好的2023年,国门大开,海外音乐剧重回中国市场。正如从业者所说,“留给国产音乐剧的时间不多了”。国产音乐剧要解决哪些关键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的剧目来说,现在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作为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百老汇也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关门”到“继续停演”,背后的种种决策与应对,再到国内剧院的“开”还是“不开”,于整个演艺行业来看,值得我们一同来探讨。
中国音乐剧市场大开,始于综艺节目,使得追星文化从影视圈、娱乐圈延伸至音乐剧圈。因为喜欢某位明星而去了解一种艺术门类,对于双方都大有益处。但是不可否认,追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追星,导致粉丝并不关注剧目本身,而只关注演员,影响了市场走向健全。
近期《剧院魅影》中文版的“盲开”事件,可以窥见音乐剧饭圈文化的一角。《剧院魅影》中文版开票之时未公布每场卡司,招来骂声一片。这并非音乐剧“盲开”的首例,如2022年《夜半歌声》便因“盲开”被观众大骂“割韭菜”“圈钱”,此后该剧因内容欠佳,首演巡演后便未再登台。《剧院魅影》盲开,导致观众购票时被迫“赌卡”——即在卡司未知的情况下购票,赌A卡在自己购买的场次。……由于不知道阿云嘎到底在哪一场,观众们陷入开盲盒的焦虑之中。
当卡司公布之后,买到A卡的大呼幸运,其余则非常失落。微博超话甚至有专门的换票楼。从开票预告开始,直至公布卡司,观众的这种焦虑才告一段落,化作几家欢喜几家愁。此后直至演出之前,大概又要忧心“炸卡”问题,若是果然不幸炸卡,观众便又会陷入新一轮的焦虑之中,如去年《赵氏孤儿》炸卡,便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种对于卡司的焦虑,最显性的原因便是饭圈文化盛行,“人带剧”而非“剧带人”,比起剧目本身,观众更关心的是演员。很多从业者也意识到音乐剧市场“去流量化”“去娱乐化”的必要性,呼吁观众理性追星,关注于剧目本身。但是仅仅呼吁粉丝是不够的,饭圈文化在音乐剧界盛行,还有其他更为深层的原因。
首先是音乐剧演员水平不统一。由于中国音乐剧起步晚,音乐剧教育不完善,演员水平参差,而且由于好演员稀缺,导致经常轧戏,无法专注于一部戏的排练。音乐剧不同卡司水平差距明显,而一场演出票价动辄上千,不同卡司的演员无法维持同一水平,但是观众却需要承担同样的票价。
其次,音乐剧剧目本身不够成熟,剧本、音乐、制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剧目无法吸引观众,观众注意力自然会落在演员身上,制作方也会更加寄希望于演员,甚至为了票房默许乃至鼓励追星,种种原因进一步加重了饭圈文化的泛滥。
以英国为例,首先在教育方面早已形成完备体系,音乐剧学校的老师大多供职于伦敦西区,学生毕业后拥有进入西区的渠道。在课程设置方面,演员从舞蹈、声乐、戏剧、剧目、职业多角度全方位得到训练,保证了不同卡司演员水平维持在相近水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观众焦虑卡司。
其次,成熟的经营模式,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从演员转向剧目。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演出,并不会提前公布每一场的具体卡司,观众如果有心仪演员或是想要集卡,可以自己在脸书、推特上关注演员。且伦敦西区演出不断,在疫情前的2019年,演出多达1.8万场,平均上座率81%,常态化的演出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国内,即便是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想看一场音乐剧仍需要经过激烈的“抢票”。演出难得,自然会加重观众对卡司的焦虑,“人带剧”一时难以转变。
中国音乐剧预告卡司的模式,借鉴了韩国——在音乐剧发展不够完备的时候,以追星文化促进售票,为音乐剧带来了流量,但也因此导致音乐剧难以挣脱饭圈文化带来的反噬。深瞳音乐采访了一位在Top3音乐剧公司的从业者——
“如果我们也学一学英美的模式,不提前预告卡司,会不会改善追星现象?”
他吓了一跳,“那会被观众骂死的。不要说主角必须公布,多功能人也是需要公布的。你以为只有人追阿云嘎,多功能人也有粉丝。粉丝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演员在哪一场,当然会生气。” (在《猎罪图鉴》卡司表中,我们会发现,
如今,我们好像走进了一个怪圈——预告卡司,会加重观众追星现象;盲开,我们的产业链尚不健全,观众不买账。如今看来,音乐剧想要从“人带剧”过渡到“剧带人”,一方独自发力是难以达成的,需要观众、演员、制作、运营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进步。
的剧目来说,现在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作为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百老汇也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关门”到“继续停演”,背后的种种决策与应对,再到国内剧院的“开”还是“不开”,于整个演艺行业来看,值得我们一同来探讨。
从“人带剧”过度到“剧带人”迫在眉睫,打破音乐剧圈的鄙视链,也至关重要。
音乐剧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经过2018年之后的繁荣,绝大多数观众已经可以接受中文音乐剧,但是时至今日,音乐剧依旧存在鄙视链——听外国原版鄙视听中文版制作、听中文版制作鄙视听国产原创,对国产音乐剧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对于中文版制作剧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译配。译词必须与音乐相合,节奏、韵律、句读、气口各有讲究。早在《剧院魅影》中文版首演之前,很多人便在网上表现出对翻译的隐忧。一句简单“sing for me”,网友便有不同的猜测,“唱吧,唱吧”“给我唱”“为我唱!”观众们的讨论越来越专业化,这是可喜的现象,同时也能看出音乐剧译配的艰难。中文由于元音多、韵脚多,对于翻译者和演员来说都是大挑战。只有在翻译上下功夫,才能逐渐打破音乐剧“听原版比听中文版制作优越”的鄙视链。 (小红书上对《剧院魅影》中文版翻译的评价)
国产原创音乐剧所面临的困境,又不相同,国产原创音乐剧中,有大量剧目根据IP改编。改编自文学名著,如《哈姆雷特》《赵氏孤儿》;改编自影视作品,如《猎罪图鉴》《沉默的真相》……在失去了外国原版音乐剧的“保驾护航”之后,国产原创剧目所面临的已不只是翻译问题,音乐、歌词、情节等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如《哈姆雷特》被吐槽音乐难听,歌词尴尬,不如直接用朱生豪或梁实秋的翻译原文;《赵氏孤儿》原本是中国的元杂剧,但音乐剧《赵氏孤儿》改编自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版本,走了一条中国-英国-中国的跨文化道路,经常被观众吐槽剧本主题割裂,以及宣叙调唱词白话。
影视IP改编音乐剧,将几十集电视剧塞进两三个小时的音乐剧中,常见的问题则是信息量过大、情节过满、歌曲过多,观众观演疲惫。如《觉醒年代》,便被观众吐槽“歌词太密了”“大歌太多了”“太流水账了”。 非IP改编的原创剧目,在失去了成熟IP的支撑之后,面临的问题则更多。如上海文化广场孵化的《南唐后主》,作为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优胜项目,豆瓣评分却只有6.8分,从歌曲、剧情到制作,都不尽如人意。
对比豆瓣上的音乐剧评分,我们会发现明显断层。原版音乐剧高于中文版制作;而在原创音乐剧中,改编自IP的音乐剧又明显高于无IP改编的音乐剧。我们唯有在剧目本身上下功夫,才能打破国产原创音乐剧处于底层的鄙视链,也可以将观众的关注点,由演员拉回到剧目本身。
的剧目来说,现在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作为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百老汇也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关门”到“继续停演”,背后的种种决策与应对,再到国内剧院的“开”还是“不开”,于整个演艺行业来看,值得我们一同来探讨。
增强国产音乐剧的市场竞争力,演出之外的延伸推广也至关重要。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度很高的艺术,声乐是重中之重。很多观众会在走进剧场之前,做一做功课,先行了解一下曲目。的确,如果观众对剧目中所有咏叹调闻所未闻,甚至连推广曲都没听过,便走进剧场,观演过程会失去很大趣味,返场时也失去了和大家一起合唱的乐趣。对于喜欢N刷的观众来说,在对曲目有一定熟悉之后,才会更加产生再次走进剧场的欲望。
因此线上资源至关重要。线上资源是观众了解剧目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吸引粉丝N刷剧目的重要渠道。对比线上曲库,我们会发现,外国原版音乐剧普遍资源较全,但是中文版制作音乐剧,以及国产原创音乐剧,曲目则缺失严重。
(QQ音乐总体较全)
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咪咕为例(仅限于官方音频),我们可以看到,《芝加哥》《歌剧魅影》等原版音乐剧,经典曲目应有尽有,其他曲目也非常完全,甚至可以用音乐APP听完整个剧目。
但是中文版制作音乐剧与国产原创音乐剧,则很少有官方出ost。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原创音乐剧的传播,也减少了观众再次走进剧场的可能性。目前曲目最全的是《赵氏孤儿》。《赵氏孤儿》之所以能够在2022演出市场票房收入位列第7,音乐剧类位列第一,除剧目本身优秀、卡司优秀之外,想必与官方发布ost助力推广,有一定关系。
B站从影像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音乐APP音乐剧曲目的缺失。在B站上,《歌剧魅影》《猫》《汉密尔顿》《吉屋出租》《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莫扎特》等经典音乐剧皆有官摄完整视频,国产音乐剧很少有完整视频资源,但官方或粉丝会发布许多视频片段,如推广曲MV、返场曲、谢幕、采访、见面会、排练等视频,观众可以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剧目。完善线上资源,延伸观演前后的持续推广,能够增加观众走进剧场的可能性。
(B站《赵氏孤儿》片段合集)除线上音频、视频外,也可以继续以综艺助力推广,除《爱乐之都》《声入人心》等音乐剧类综艺,也可以借助其他类型综艺。
如周可人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尝试用音乐剧与喜剧结合,推动观众从综艺走向剧场,正如他所说,“说不定你会喜欢,会来剧场看一看舞台上的演出,这些演出会比镜头中的更有冲击力。”
2023国门大开,对于国产音乐剧来说,虽然挑战很大,但也不必焦虑。
国产音乐剧本身具有语言上的优越性,对国人来说更易接受与传播;国内影视IP众多,“一鱼多吃”模式可以不断为音乐剧提供优秀IP,我们拥有无限发展潜力。
因此,国外音乐剧涌入中国市场,虽有挑战,也是机遇。将作品置身于国际之中,我们才能客观审视自身,不断向前奔跑。
(本文图文综合来源于深瞳音乐,图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道略演艺立场。文章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