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演出如雨后春笋,演艺新赛道是否形成?
北京东城美术馆后街的77剧场中,全景沉浸剧场《大真探赵赶鹅》让观众置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胡同;隆福寺大麦演艺新空间里,沉浸式互动戏剧《现在开市》则让观众瞬间变身“银行家”;前门颜料会馆古香古色的小剧场里,京韵十足的沉浸式话剧《城南旧事之评书传奇》,让人同时感受古建空间和地域文化;望京“开心麻花·花花世界”戏剧乐园中上演的沉浸互动戏剧《偷心晚宴》,则让观众可以一边看魔术歌舞,一边享受热乎餐食……
记者/王润
来源:北京日报
近期的北京演出市场,各种沉浸式演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创新涌现。走进剧场,不再是正襟危坐的“看戏”,而是可以全感官“沉浸”,这种无论故事创意、现场呈现,还是观演模式、观众体验,都与传统演出有着本质不同的演出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兴趣,成为令人瞩目的行业现象和文化景观。
记者观察发现,国内沉浸式戏剧热潮,与全世界戏剧演出从强调“演出文本”转向强调“演出空间”的大趋势密不可分。在后疫情时代,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演艺,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
由于沉浸式演出彻底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中的“第四堵墙”,因此演出环境往往不再是传统的演出剧场和镜框式舞台。各种形式的沉浸式戏剧,都非常重视空间气氛的营造。
观众从走进演出空间的那一刻,就已经全方位沉浸在剧情当中,甚至被赋予了剧中角色,成为演出中的一部分。例如《大真探赵赶鹅》的每个观众座椅上都有精心制作的“身份证”,观众都成了“南槐树胡同”的居民;而走进《现在开市》空间当中的每位观众,则都会领到一笔“投资金”,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银行家”。
沉浸式的演出空间也不再区分“舞台”和“观众席”。《大真探赵赶鹅》的观众被安插在精心打造的西餐厅、歌舞厅、羊汤店、派出所、审讯厅、修车铺等不同环境当中,每个区域都能看到不同视角的近距离表演,还能参与其中进行各种互动。《现在开市》的观众则坐在16张特制桌子旁的144个座位上,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新奇感和投入感也会因此更加增强。
《北平1948》的观众,可以跟随场景变换和演员表演,在报国寺里的不同空间自由游走,边逛边看。《偷心晚宴》的观众,则坐在了上海滩豪门盛宴的餐桌边,边吃边看……这种全方位的沉浸感,以及可以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和积极互动的参与感,提供了传统演出难以拥有的全新体验,因此能够成功吸引热衷于“剧本杀”“密室逃脱”“电子游戏”的当代年轻观众。
沉浸式演出虽然以打破传统观演模式的形式著称,但成功的作品离不开精彩的创意和扎实的内容。尤其是原创题材作品,极为注重和当代观众的审美与心理契合,往往会先进行预演再公演,并且不断进行打磨和完善。
一经推出就成为爆款演出的全景沉浸寻凶剧《大真探赵赶鹅》,取材自从警12年的重案刑警赵赶鹅撰写的真实罪案故事。该剧制作人周丹告诉记者,职业敏感让她觉得这些故事可以做成沉浸式悬疑戏剧。“因为原著其实强调的并不是侦破过程,而是人性。所以我们的演出也不是完全以悬疑、推理作为重点,而是希望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同时感受和思考复杂的人性。”周丹透露,极为讲究的舞美道具也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灵感与呈现形式,“导演进到剧场合成时,看到沉浸感这么强的舞美置景,特别兴奋,所以又加入了很多艺术手段,最终呈现给观众一个悬疑和幽默兼有、刺激和精彩同在的沉浸式演出。”
刚刚进行完预演的《北平1948》,以1948年北平真实发生的文化国宝保卫战为故事蓝本,讲述了爱国人士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为守护历史文物,做出抉择与牺牲的故事。在充满悬念与反转的演出中,演员带领观众解锁了各色各样的故事场景与剧情线索,借助报国寺独有的文物艺术张力,融合戏剧表演、舞美声效、多媒体动画、装置艺术、即兴互动等多种元素,赋予了这段故事全新的历史生命力。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表示,如今的观众,对观剧的视听享受与欣赏体验提出了更多需求,而一个好的沉浸式作品需要长时间的孵化过程,也需要根据观众的体验不断调整。所以我们会通过不同时段、面向不同观众群体的多场试演,不断调整磨合,最终达到真正能与观众进行心灵对话。
由于沉浸式演出更注重游戏性、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的多元化属性,不仅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同时也有助于激发经典名著、文物古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多维度价值输出。
记者了解到,国家对于发展沉浸式产业的政策也是鲜明的。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有三条与沉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也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技术的加持、政策的推动,都促进了沉浸式演出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指出:“沉浸式演艺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日益成为主流演出。”
然而并非所有沉浸式演出都能成为市场爆款,有的项目耗资不菲,却昙花一现;有的演出只注重表面形式,却因为缺乏文化内涵而口碑平平。只有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成为票房和口碑双赢的长期驻场演出,为创新融合生态发展带来更多新奇有趣的戏剧供给和文化体验。
对此,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表示:“近年来随着沉浸式演出形态的风起云涌,戏剧艺术在当下的审美走向、审美定式、审美特征的界定都有了全新的视角。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好听好看是审美主体的被动接受,好玩是审美主体的主动参与。沉浸式演出形态对审美主客体提供了参与进来的平台,在沉浸中感受好玩的艺术魅力。沉浸式演出形态成气候,既是新时代演出领域拓宽、戏剧形态变迁、艺术思维活跃的崭新气象,也是戏剧艺术审美特征的历史回归。如能在当下沉浸式演出的发展态势中探索出表演体系和美学特征,将成为沉浸式演出形态的曼妙时刻。”
(来源:北京日报,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